先給名家名單,再來分享自己的東西吧.如果要看唱片長什麼樣子,請挪步至此:

http://musicpower.080.net/newbb/viewthread.php?tid=3946&sid=7ArKJrwc

From: wisconsin (小威)
Board: Jazz
Subject: Date: Thu Dec 30 16:24:17 2004

寫給「音響論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眾但穩定成長的音樂市場
--評介二○○四年爵士樂十大專輯

雖然爵士樂是小眾市場,回顧二○○四年,台灣聆聽爵士樂的市場仍在穩定
成長中。水岸爵士音樂節、台北國家音樂廳的夏日爵士音樂節,乃至於六月的貝
西伯爵(Count Basie)大樂團演出,九月的山下洋輔鋼琴獨奏會,都邀請了許多
優秀的樂手來台演出。在專輯代理方面,在許多樂迷的熱心串連下,加上有心的
唱片行老闆或店員默默耕耘,雖然數量有限,代理商仍引進不少好貨,真可用「琳
瑯滿目」四字來形容。唯一的遺憾的是,由於代理問題,筆者無緣評鑑ECM於
二○○四年發行的新專輯,這些遺珠的介紹,有待日後慢慢補充了。

此次筆者推薦的十張爵士樂專輯,以去年發行或銷售的爵士新片為限,重發
盤由於數量太多,暫不列入評鑑範圍。Fred Anderson 與Hamid Drake合作的
「Back Together Again」是唯一在網路上購買的專輯,其餘都是在台灣唱片行購
得:

1.  Oscar Peterson/ A Night in Vienna (Verve)
劉主編在十一月份的「音響論壇」就已經介紹過這張專輯,本來不需我再多
說。不過,因為此張專輯實在值得推薦,請容我狗尾續貂,多說一點。爵士樂聽
久了,有時反而對一些名聲響叮噹的樂手較沒興趣,奧斯卡‧彼得森剛好就在「出
片很多,有名得不得了,偏我不大想買」的名單之列。還好,筆者的好奇心克服
了「搞怪」心態,這套專輯問世一陣子之後,終於把它從唱片行請回家,而聆聽
的結果也證明人不可太「鐵齒」。
一九九三年曾經中風的奧斯卡‧彼得森,在DVD的畫面上雖是垂垂老矣,
但意志堅強,勤於復健的他,彈起琴來絲毫不含糊。這張專輯是彼得森在維也納
樂友協會愛樂廳的現場演出,團員則包括了曾經來台演出的低音貝斯手NHOP,
吉他手Ulf Wakenius和鼓手Martin Drew。透過攝影機拍攝的畫面,我發現愛樂
廳不但大爆滿,椅子還一路排到入口的大廳,不難想像當天的演奏會有多熱鬧。
上半場的幾首慢歌如「Nighttime」、「When Summer Comes」或是「Requiem」,
都是由彼得森作曲,他收斂起快速與華麗的彈奏,取而代之的,是略帶憂傷的優
美琴音,深情款款,指尖之間流露真意,配上那酷似Barney Kessel風格的吉他
手Ulf Wakenius,帶勁地撥弄琴弦,以及NHOP旋律性十足的貝斯,三人你來我
往,交織成完美的音樂對話。下半場開始,彼得森好似吃了人參果,生猛有勁地
彈了幾首藍調風格的曲子如「The Backyard Blues」,他詮釋艾靈頓公爵的作品
「Satin Doll」,也是既愉悅又搖擺。細心的樂迷不難觀察到,在CD/DVD的版本
中,導播運鏡是非常用心的。無論是構圖、攝影角度或是樂手之間的交流,影片
的製作實在是一等一。這是今年爵士樂迷絕對要細細品味的好專輯之一,非常值
得推薦!

2.  Geri Allen/ The Life of A Song (Telarc) 婕莉‧愛倫/一首曲子的生命
一九九八年在Verve廠牌發行「Gathering」專輯之後,與小號手Wallace Roney
結褵的女鋼琴手愛倫,大約是立志「生產報國」之故,除了在日本的DIW發行
了一張現場專輯,幾乎是銷聲匿跡了。年紀輕輕就得到丹麥頒給爵士樂手最高榮
譽Jazzpar大獎,愛倫如此「快閃」行徑,怎能不令人悵然?這幾年來,我時常
放她在Jazzpar頒獎典禮的現場演出專輯「Some Aspects of Water」來回味愛倫的
鋼琴演奏。「望穿秋水」正是我盼望婕莉‧愛倫新作品的心情。
愛倫曾與八○年代後期復出的藍調之音(Blue Notes)簽約,發行了不少專輯,
風格可說是「內外兼修」,可「in」(主流),可「out」(前衛),甚至還曾經與前
衛樂手Ornette Coleman合作過,表現不俗。這回與以錄音取勝的名廠牌Telarc
簽約,我們或許會認為愛倫將走向甜美悅耳的樂風,往主流爵士樂壇更上一層
樓。還好,大家都猜錯了!這張鋼琴三重奏專輯,乃由當今爵士樂壇最富創造力
的貝斯手Dave Holland,和Keith Jarrett三重奏的超強鼓手Jack DeJohnette(大家
還記得去年八月,他在台北國家音樂廳那一場超凡入聖,令觀眾下巴差點掉下來
的絕讚演出嗎?)跨刀,絕對不膚淺,不媚俗,也不甜膩。
其實,愛倫,Dave Holland與Jack DeJohnette三人早在一九九三年時就已經
為女歌手Betty Carter伴奏而合作過。這兩位老將都是資深的作曲家,對愛倫的
音樂創作有相當大的影響,無形中塑造了愛倫後來幾張專輯的風格,如「Twenty
One」等。
在「一首曲子的生命」專輯中,婕莉‧愛倫融合了多位鋼琴大師的風格,讓
整張專輯變化多端,創意源源不絕。第一首曲子「LWB's House」就表現了愛倫
不凡的的演奏風格,聽眾可真切感受到鋼琴、低音貝斯與鼓群之間很好的互動,
空間感與演奏張力均令人滿意。在這張專輯中,比利‧史崔洪(Billy Strayhorn)
的名曲「Lush Life」本來就是頗具詩意的浪漫篇章,由愛倫領導的這組三重奏演
出,音樂不但豐富,格局也相當壯闊。Bud Powell的作品「Dance of the Infidels」
則跳脫了原來的咆勃樂曲式,愛倫賦予了它全新的生命。Dave Holland使用明亮
高亢的貝斯旋律,讓它少了點Powell的陰暗感,倒是有點像Monk的怪趣味。
愛倫的鋼琴演奏與作曲的概念,很容易聯想到Herbie Hancock或是Chick Corea
那種剛柔並濟的精神,除了展現其不凡的演奏氣魄之餘,仍能窺其細緻之美。

3.  Joel Frahm with Brad Mehldau/ Don't Explain (Palmetto)
著手整理今年的爵士樂最佳專輯時,華納也發行了布瑞德‧梅爾道(Brad
Mehldau)在東京獨奏會的演出。幾番思量,筆者仍然決定推薦薩克斯風手Joel
Frahm掛名的「Don't Explain」。這並非要否定梅爾道的鋼琴獨奏功力。畢竟當今
論技巧、創新與風格之融合,鮮少人能出其右。然而,「Don't Explain」這張鋼琴
與薩克斯風的二重奏專輯充分彰顯了「平凡中見真章」、「簡單就是美」的道理。
誰說爵士樂很深奧呢?
第一首Billie Holiday的「Don't Explain」,梅爾道以鋼琴獨奏開場,就將聽眾
帶進美好的旋律樂境中,銜接的是Joel Frahm如Lester Young般輕柔吹奏的薩克
斯風,第四首是Monk的名曲「Round Midnight」,由Joel Frahm的獨奏開場,梅
爾道在此退居二線,讓Frahm把薩克斯風吹得淋漓盡致,展現其魅力。第五首
「Mother Nature's Son」為披頭四原作,也是整張專輯中,個人最喜歡的曲子。
梅爾道以充滿冥想氣質的獨奏開場,Frahm此時也換成了高音薩克斯風,細心的
聽眾不難發現,換了件樂器,吹奏的方法與語彙也改變了。
這張專輯國內曾有唱片行以專單引進過,惟數量不多。雖然可能有點難找,
但樂友如果只打算買一張爵士樂專輯犒賞自己,不如就選這一張吧!作為當華納
唱片公司的「爵士鋼琴一哥」,梅爾道在這張專輯中的表現,雖無太多炫技,也
沒有仿效先前的專輯,玩點年輕人喜歡的電音元素,或是詮釋搖滾樂團「電台司
令」(Radio)的名曲如「Paranoid Android」、「Exit Music(For a Film)」。這張梅
爾道為高中時就認識的好友Frahm跨刀的專輯,赤子之情真誠流露,薩克斯風
與鋼琴的對話極為流暢、自然,許多即興的樂句悅耳但不甜膩,推薦給喜歡恬靜
安適音樂的聽眾。

4.  Fred Hersch/ Fred Hersch Trio + 2 (Palmetto)
這幾年來,Fred Hersch從華納子牌Nonesuch轉到更小的廠牌Palmetto,揮灑
空間更大,表現也更值得稱道了。他每年仍固定發行新專輯,有時甚至不只一張,
足見其創作力相當旺盛。Hersch在彈奏的技巧,和其他樂手互動的成熟度與開創
性等方面,持續地進步中,也間接證明了罹患愛滋病的Hersch,病情應在控制之
中。
這一年來,筆者最常播放的曲子,是英國女歌手Norma Winstone與Hersch
合作的二重奏專輯「Songs & Lullabies」。每次聽到專輯中的「Stars」或是「Spirits」,
總是為Hersch行雲流水般的琴聲,以及Winstone慧黠又充滿巧思的吟唱而感動
不已。台灣樂迷較為熟悉的Fred Hersch作品,除了詮釋Thelonious Monk或是比
利‧史崔洪的歌曲集外,還有他所領導的三重奏,特別是他在紐約市Village
Vanguard俱樂部的現場錄音專輯。不過,可不要讓自己對於Hersch的音樂想像
力侷限在三重奏或是演繹名曲。
事實上,Hersch是一位原創性很高的音樂家。尤其是他描寫意境或心情的功
力,以及娓娓道來,對於情緒的細緻鋪陳,證明他絕對不是Bill Evans的模仿者。
這張五重奏專輯「Fred Hersch Trio + 2」,多了小號手Ralph Alessi與薩克斯風手
Tony Malaby,整體音樂表現的豐富程度,又更上一層樓了。第二首曲子「And I
Love Her」是披頭四的曲子,不過Hersch已經把它編成完全屬於自己風格的曲
子了。在Hersch的帶領下,幾位樂手低調交織著動聽的音樂對話,十分動聽。
第五首曲子「A Lark」的創作靈感來自加拿大小號手Kenny Wheeler,兩位「前
線」樂手Alessi與Malaby吹著非常優美的和聲,整首曲子仍由Hersch主導,但
整體感是均衡的,樂手各有精彩表現。「Lee's Dream」乃是向薩克斯風手Lee
Konitz致敬之作,Tony Malaby用大量的氣音吹奏,模擬Lee Konitz抽象而輕盈
的旋律線,配上Hersch有稜有角的Monk式彈奏,相當對味。整體而言,這是
今年「後咆勃」(post bop)爵士樂的傑作之一。

5.  山下洋輔/Pacific Crossing (Verve Japan)
幾個月前,劉主編找我評論日本爵士鋼琴家山下洋輔的精選集「Graceful
Illusions」時,我就曾經當面提及,山下在「Pacific Crossing」中的表現,更值得
推薦才對!雖說聽音樂這回事很主觀,不過聆聽了「Pacific Crossing」專輯,才
讓我了悟:一名樂手要開創新風格,其實是充滿挑戰且困難重重的。而「Pacific
Crossing」則證明了挑戰者山下桑是可以安全過關的!去年九月來台演出的山下
洋輔,曾以其「斬」琴鍵和「肘擊」方式震驚全場,充分展現其和式爆裂風格。
然而,熟知山下風格的人也都知道,他的鋼琴獨奏二十年前就已經是這付「德
行」,幾組固定的模式,排列組合,技巧確實過人,但也僅止於此。自我鞭策,
不斷追求進步的樂手,怎可以此為滿足哩?
二○○三年適逢山下洋輔飄洋渡海到紐約組成的三重奏十五週年慶,日本環
球公司大手筆的重發了十二款紐約三重奏專輯。然而,好戲還在後頭,山下推出
了全新的「Pacific Crossing」專輯,封面是紀念日本人十九世紀首次橫渡太平洋,
到美國取經的「咸臨丸難航圖」,圖中船上的旗子被俏皮地改成「十五」,而這張
專輯的九首曲子全為山下原創曲,曲風貫穿西東,三重奏的對話比起以前又更加
緊湊了。筆者認為,整張專輯真正的高潮,是從第四首曲子「四神劍」開始。在
打擊樂大師仙波清彥的助陣下,紐約三重奏開展其短而急促的演奏,音樂由稀疏
而稠密,好像東西軍互比高下般。東軍由仙波獨挑大樑,西軍則由鼓手Pheeroan
akLaff迎戰,兩邊你來我往,出招過招,好不熱鬧。第五首「水神‧風神」則由
吹笛子與能管的藤舍名生出馬,如泣如訴的旋律,吹得極有韻味。音樂的高潮,
則在於笛聲與三重奏一起「起乩」,無調性的旋律加上集體即興,讓曲子「high」
到最高點。這兩位日本樂手表現相當傑出,連低音貝斯手Cecil McBee與鼓手
Pheeroan akLaff都深受啟發,節奏組合有點要「飛跳」起來的感覺,推薦給不畏
懼前衛音樂,且充滿探索心的樂友。

6.  Fred Anderson & Hamid Drake/ Back Together Again (Thrill Jockey)
去年春天,當我收到網購包裹CD時,就迫不及待的把這兩張一套(一張是
CD,另一張是影像)的專輯「Back Together Again」拆開來,將CD送進player,
按下播放鍵之後,從喇叭流洩出來,哈密‧縋克(Hamid Drake)敲擊的鼓韻,
既深沈又動聽,我馬上知道這將會是年度最佳爵士盤之一。
對我來說,聆聽薩克斯風大師佛瑞德‧安德森(Fred Anderson)的獨奏或二
重奏專輯是極為愉悅的經驗。記得去年,我曾經應「音響論壇」編輯之邀,協助
製作適合聆聽爵士樂的器材評選專題,當時就選了安德森的作品為試聽片。安德
森作品錄音的空間並不開闊,但他的音色厚實、流暢而不造作,讓我們可以感受
真實的聲音細節。
第一首曲子「Leap Forward」中,縋克兩手輕敲frame drum,交織稠密且洋溢
著韻律感的鼓聲,鼓面傳來的餘音繚繞,好似豆子從鼓面落下,灑了一地,靈活
的滿地翻滾,配上安德森那充滿理解與大氣魄的薩克斯風旋律,說是完美組合一
點都不為過。第二首曲子「Black Women」的曲子結構很簡單,安德森吹著主旋
律,但真正的重頭戲是鼓手縋克,他放下了frame drum,開始敲打套鼓,在小火
慢燉的密集鼓點中,我們逐漸聞到了節奏樂器的香味,細細品嚐節奏樂器中的旋
律之美。
讀者此時可能會問:節奏樂器也有旋律感?甘係金ㄟ?沒錯!聽縋克打鼓,
就好像在聽他唱歌一樣。縋克說,他初識安德森時,就被告知要仔細聆聽鼓手
Ed Blackwell(曾經是前衛爵士樂代表人物,薩克斯風手Ornette Coleman旗下的
猛將之一)的打鼓技巧,因為Blackwell打鼓,不只是抓節奏而已。利用不同鼓
的特色,細緻而靈活地敲打,就可以聽到鼓群的「旋律」。這張專輯中,縋克的
表現比起安德森,不惶多讓,也讓筆者下定決心,日後有機會,一定要好好的聽
幾場安德森與縋克的現場演出。

7.  Aldo Romano/Threesome (Universal Music SAS)
其實,義大利裔鼓手Aldo Romano的專輯在台灣並不太難找。或許是缺乏推
廣的緣故,歐陸爵士樂手的作品對台灣樂迷而言,仍是比較陌生的。這次唱片公
司好不容易引進這張二○○四年的新作「Threesome」,全部的曲子均由Aldo
Romano本人操刀,樂迷可不要再錯過了!
「Threesome」的封面是三根繩索結成一根粗繩,不難猜想這是一張三重奏專
輯,而且每位樂手都有均衡且注重彼此對話的精彩表現。第一首曲子「Abruzzi」
一開始,就是另一位義大利鋼琴手Danilo Rea優美的開場白,讓聽眾馬上就沈醉
於靜謐的氣氛中。然而,可千萬不要被Danilo Rea騙了,音樂進行了幾分鐘,曲
風轉為激烈,強悍的琴音配上猛烈的鼓浪,低音貝斯在旁火上添油,讓氣氛馬上
變得很不一樣。第二首曲子「Ghost Spell」則是一首聽來十分愉快的曲子,在
Romano充滿搖擺韻味的節奏中,帶出了Rea柔嫩多汁的琴音。聽出來Rea在這
首曲子「裝」進了哪首抒情歌曲的段落嗎?沒錯!正是「My One and Only Love」。
接下來的「Fleeting」,由低音貝斯手Remi Vignolo撥弄抽象的獨奏旋律開
場,在自由即興的對話中,三人大展身手,將曲子帶進高潮。第五首曲子「Manda」
是整張專輯中最像電影配樂的曲子,Romano用音樂來刻劃故事的場景與情境,
Rea很快地抓住這種音樂中的故事感,至於那故事情節是什麼?樂友不妨用自己
的想像力來描繪,相信一定樂趣無窮。第六首「Murmur」則是另一首浪漫的曲
子,雖然音樂結構較為鬆散,不過低音貝斯手有較長的獨奏表現,不妨藉此感受
一下低音貝斯的音樂性以及音響表現。與專輯同名的「Threesome」,則由Romano
敲打鼓群開始,同時即興的味道較濃,音樂的開放性在此表露無遺。
    筆者買這張專輯沒多久,就已經反覆聽過多次。不願將聆聽口味拘泥於傳統
鋼琴三重奏的爵士樂迷,若想嘗試新鮮但又對自由爵士有點怕,由Aldo
Romano,Danilo Rea與Remi Vignolo聯合演出的「Threesome」,專輯,絕對是
最佳選擇。

8.  Marc Copland & Gary Peacock/ What It Says (Sketch Records)
筆者雖然聆聽爵士樂的範疇很廣,聆聽的口味也時而清淡,時而鹹重。不過
筆者也是平凡的上班族,工作了一整天,拖著一身的疲憊,想追求的音樂,絕對
不會是充滿實驗性質的爵士樂,而是能舒緩上班壓力,熨平緊繃心情的音樂,樂
團編制越簡單越好。在抒情派的爵士鋼琴家中,除了像Fred Hersch或梅爾道等
大將之外,筆者不能不推薦Marc Copland這位奇人。原本吹薩克斯風的他,中
年「轉型」成功,居然從頭開始學鋼琴,而且成績斐然,作品越出越多,嚇死人
了。
其實,台灣比較常見的Marc Copland專輯,幾乎都是由瑞士銀行所贊助的前
衛品牌Hat Hut所發行。 妙的是Marc Copland在Hat Hut發行的作品,完全沒
有Hat Hut音樂的前衛甚至深奧,反而多了一份詩意以及靈性的追求。無論是
「Marc Copland and ....」,與薩克斯風手David Liebman合作的「Bookend...」,還
是酷似Bill Evans風格的「Haunted Heart & Other Ballads」,聽完這些專輯會令人
覺得Copland應該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的琴音帶給人們的,除了恬靜安
詳,還多了一份神聖感。
在有心人的推動之下,台灣引進了法國Sketch Records這個表裡精緻,以鋼
琴手為主力的爵士廠牌。由鋼琴手Marc Copland與低音貝斯老將Gary Peacock
(同時也是Keith Jarrett三重奏的固定班底)共同演出的「What It Says」,兩人
默契良好,搭配無間,充分凸顯了兩人思考的深沈和世故。.在整張專輯中,兩
位樂手交替角色,時而彈奏旋律,時而打著節拍,在緊密的互動下,展現十分有
韻味的音樂。Sketch Records的錄音效果良好,樂迷不妨揣摩一下Gary Peacock
撥奏的低音貝斯「形體」感,如何回應著鋼琴的旋律線,若是喇叭的低音能量足
夠,這張專輯一定可以為樂迷帶來百分百的聽覺滿足感。無論是「Talkin' Blues」
或是「Reqieum」,韌性足的低音貝斯,迷離的鋼琴旋律線,兩者完美的交融與
對話,讓「What It Says」成為一張很正點的二重奏專輯。

9.  Stefano Bollani/ Smat Smat (Label Bleu)
今年台灣有系統地引進另一個優秀的法國爵士廠牌Label Bleu,是樂迷口耳
相傳的盛事。不過,若想從Label Bleu挑選值得推薦的專輯,還真是大費周章。
這是因為Label Bleu的老闆實在太瀟灑了!不要說沒有專輯內頁說明(liner
notes),連發片年份都付之闕如。取而代之的,不是高品質的相片(通常由名攝
影家Guy Le Querrec以萊卡相機操刀),要不然就是充滿喜感的漫畫(例如小號
手Enrico Rava的專輯)。過去這一年來,Label Bleu延續了一貫高品質的製作精
神,推出了不少值得大力推薦的專輯,義大利鋼琴家Stefano Bollani的鋼琴獨奏
專輯「Smat Smat」就是其中之一。
二○○二年Stefano Bollani首度在Label Bleu推出三重奏專輯「Les Fleurs
Bleues」時,就已經廣受樂壇矚目。今年他再度推出「Smat Smat」,少了「Les Fleurs
Bleues」的抽象,多了一份甜美和俏皮。第一首曲子是披頭四的名曲「挪威的森
林」(Norvegian Wood),在左手反覆的旋律中,帶出了主旋律及其變奏,相當有
意思。第三首「Mr. O'Malley」則由右手的單音彈奏開始,旋律由簡單而繁複,
Stefano Bollani此時吹起口琴來了!悠揚的口琴,配著左手彈著低音的旋律,兩
者互換著主奏角色,緊緊地交纏一起,令人大呼過癮。最有意思的是Stefano
Bollani在第六首曲子裡唱起歌來。他不但唱得有模有樣,情感與氣氛都掌握得
恰到好處。
Stefano Bollani在「Smat Smat」中的鋼琴彈奏,或許沒有Keith Jarrett或梅爾
道的某些專輯足以永垂不朽,但他懂得掌握鋼琴浪漫與甜美的特質,而且將這些
特質發揮得恰到好處,我猜想滿頭捲髮的Stefano Bollani是一個可愛調皮的鋼琴
家,他與小號手Enrico Rava在二○○一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爵士音樂節的現場演
出「Montreal Diary /B」也在今年由Label Bleu發行,是另一張不可不聽的好盤。
順帶一提,這幾年來Stefano Bollani表現相當搶眼,難怪會被日本爵士樂發燒廠
牌Venus重金禮聘,發行新專輯,相信國內代理商稍後應該會引進吧!

10. Paolo Damiani/ Ladybird (Egea)
來自義大利Perugia城Egea廠牌的專輯,以融合了古典、地方民謠、爵士的
地中海音樂為主,嚴格地來說,並不能算是「純種」的爵士樂。但筆者觀察這幾
年來爵士樂的發展,最有意思的趨勢,莫過於與各個地方的音樂融合與接軌,而
這些混血的作品不但極富生命力,也跳出了傳統爵士樂的格局,表現得相當有創
意。德國的Enja或是Act Music都相當擅長此道,只可惜今年台灣代理得不太積
極。
Egea今年發行的專輯都相當具水準,不過筆者對弦樂器組合興趣較低,幾番
思量,決定選「Ladybird」為今年爵士樂最佳專輯之一。值得一提的是,「Ladybird」
也是這次入選的十張唱片中,唯一有歌手參與的專輯。「Ladybird」是一張七重
奏專輯,小號、吉他、低音單簧管及高音薩克斯風等為「前線」樂器,整張專輯
的曲子均由低音貝斯手Paolo Damiani編寫,生動地捕捉南歐跨界音樂的特色,
卻又不失即興音樂的趣味。
第一首曲子「Habla del sur」在女歌手Diana Torto吟唱與吉他手Bebo Ferra
的伴奏中開場,Paolo Fresu那神似Miles Davis五○年代中期的的小號音色也隨
即接上,然後是樂器合奏,將主旋律鋪陳開來。Paolo Fresu的小號吹奏風格結實
而明亮,吉他手Bebo Ferra則將曲子的氣氛掌握得恰到好處(從第四首的「Tengo
lento」可窺一二),配上Achille Succi素樸但十分迷人的薩克斯風或低音單簧管,
讓整張專輯洋溢著地中海音樂的自由與芬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