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是幫人家捉刀寫的報告)

死生一瞬得大千---我看最後的14堂星期二的課

前言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映入眼簾令人觸目驚心的自殺事件層出不窮,令人不禁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好像得了自殺傳染病似的,生命不是應該被尊重、被熱愛的嗎?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那麼,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因為生存和死亡,是沒有辦法分割的;出生時,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因此,生存並不麻煩可憐,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悽苦;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如果不懂珍惜生命,你就不算真正活著,而「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正開示了我們這方面關於有無之間的真諦。

生與死,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場。這個主題,在近三十年來,漸漸受到東、西方人士的重視,有許多的學者,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而本書係由美國「底特律自由報」記者米奇·艾爾邦所撰寫,作者曾十度被美聯社選為美國最佳體育專欄作家,外表光鮮亮麗、成就非凡,但對於人生的目標卻十分茫然,可是在他重遇生命的導師墨瑞後,米奇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變。墨瑞是米契大學時的教授,從夜線節目得知昔日老師罹患重疾行將離世,於是在此短短時間中,他去上了老師為他預備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每週米奇飛越一千兩百公里,去「陪」一個垂死的老人,這一陪,卻陪出許多的「人生意義」,也陪出「心靈深處的點滴」。 這門叫做「生命意義」的課程,內容包括了愛、工作、婚姻、寬恕、族群等,作者米奇是課程中惟一的學生。

「千古艱難惟一死」,但是生死學可說是一門大哉問.個人覺得談論生死大意之際,我們所應該介意的是死前之生而非生後之死. 孔子曾云:”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言下之意也應該是要人們對於人生的真諦有所了解,而不是執著於死後的未知世界.

內文珠璣與淺得

關於本書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該是以愛為出發點的人生。所有的章節都圍繞在這個精神上加以探討.以下就這十四堂課中的部分淺見作一系列短述:

1.我們談這個世界

「死亡讓所有人變的平等。當一個人面對無法逃避的死亡時,就不得不教自己用獨特的觀點看生命。」墨瑞由此悟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死亡會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平等,但由於每個人的不同,可以有選擇在面對這麼巨大的挑戰時,不讓自己變得渺小的權利.只消用愛在這件事上面相互交流即可以給予身邊的人以及自己支撐的力量.

2.自憐自艾的善用

「當死亡逐漸侵蝕著自己的生命時,你可以悲傷,為失去的東西悲傷,然後就得停止悲傷,專注在生命中仍未失去的種種好東西上面,不准自己進一步自憐。」

個人認為,當面對死亡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能夠絕對樂觀,但卻絕對沒有悲觀的權利.悲傷不是一件壞事,就像是嗎啡對於消解肉身的苦痛一樣,對我們的靈魂來說是一種激素也未可知.正如同過長的晴天會形成旱災一般,偶而的陰雨是必須且必然的.但是耽溺於這種悲情之中卻足以傷身害命.許多醫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像是殺手細胞的功能、免疫系統的功能以及腦啡的分泌而言,憂鬱的負面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3.你的遺憾是什麼

「當墨瑞站在鐵道上聽著死亡列車迎面而來的拔尖器笛,他很清楚生命中什麼才是重要的。」

有一個問題常常出現,但是也許我們常常沒有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天,你會作什麼?”有個笑話的解答是聽一門度日如年的課”,沒錯,我們第一時間下絕對會選擇可以拉長時間的方法,但是我想能夠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才是無限延伸生命的方式.解決生命中的遺憾,不只釋放了自己,也許也釋放了別人,選擇在別人的生命中漂亮的活一輩子,比自己在生命的牢籠中苟活終老要可觀得多.

4.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將要死亡,並且隨時做好準備,這樣在你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確知死亡的來臨,事實上它也必然來臨,那麼不用等待著死亡的來臨,我們自己有豐富的人生來面對它.,我們的過去已經死亡,李白云:”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也將是死亡,莎翁亦云:”一隻小鳥的死亡是有天意的,不在過去必在未來,不在未來則必在現在.”既然過去與未來都是死亡,那麼不讓現在死去該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吧?是以佛曰:”活在當下應為此意.

5.我們談家庭

家人會尊重你,時時刻刻關心你,隨時注意你的狀況,安撫你的情緒,不會起身告別離去,這就是和朋友最大的不同。」家人的愛是沒有底線的,無私無求的,如果全世界都離我而去,我想最後留下來的應該就是家人吧.

6.感情與執著

體會「不執著」,讓感情完全的穿透你,才能把它放下。也就是要超然於物外,當墨瑞喘嚴重發作時覺得胸腔都快裂了,他起初的反應都是驚慌、恐懼、焦躁,但一旦他認出這些情緒的真實感,這時他可以說︰「很好,這就是恐懼,現在脫離它,脫離它。」

這跟第二堂課的部分有異曲同工之妙.往另外一方面想,我們有時候對於某件事、某個人,抑或是某一份感情有所堅持時,這就是執著。而它是來自於我們內心深處對某件事情的一種寄託與期望。例如對事物方面,我們常會有捨不得心態,即使有時候它已破舊不堪或是難以挽回時,我們仍是心有不忍想將它留下;又在對人方面上,我們也常會對於一些和自己青梅竹馬長大的老朋友,有所聯繫、交往,這就是一份執著。就正因為有這份執著的力量,我們對於每一件事物才會才不輕言放棄。相對的,執著的反面就是不執著。所謂「不執著」也許並不是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所以,不執著就不將自己侷限於某份情感內,而是透徹地去感覺它所帶來的另一份悸知。是以佛曰:”放下”,當意指此.

7.擁抱衰老

「要接受你之為你,並且樂在其中。現在是你三十幾歲的時候,我自己也有三十幾歲的時候,而現在是我七十八歲的時候。」

青年人有精力與衝勁,但是缺乏生活歷練;老年人缺少前者,但是對於人生經歷卻十分充足,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美國人缺乏的是對於老年人口的尊重,何其有幸我們是東方社會,對於這方面比較有觀念.人生各個階段的過程都値得我們去享受,前面提到活在當下”,我們既然對人生的階段沒有跳躍選擇的權利,那麼為自己的人生加添色彩不是更重要?

8.金錢無法替代溫柔

「金錢無法替代溫柔,權力也無法替代溫柔。當你最需要溫柔的時候,無論你有多少的金錢或權力,都無法給你那種感覺。」

社會價值的導向,往往左右了人們的生活態度.有錢雖然可以使鬼推磨,但是有錢卻不能換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些東西.有個人生目標的檢視方法就是將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項一一列出,不計多寡.但是我們可以把人生要完成的事項逐步刪除到30,20,10,乃至於5.那麼我們很容易發現錢這樣東西會在很前面,但卻不一定會排在最重要的那五項事情之中.而當自己看到最重要的5項事情之後,人生的目標也就十分清楚了.

在職場之中,競爭意味較為濃厚,所以人在其中有時也許身不由己.雖不見得是隨波逐流,但是被生計與工作擠壓之下,往往無暇思考一些人生的基本問題,此刻就很容易墮入為物所役的情形,而非我們自己主宰人生了.

9.愛

「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詩人奧(W.H.Auden)所說的:『不相愛,即如死滅。』他說為沒有愛的話,我們都是折翼的鳥。

個人覺得,在這14堂課裡頭,雖然看起來沒有系統,跳躍性的思考,但是我相信在墨瑞的心裡面,一定有一個最簡單的思考邏輯,而這個邏輯的中心在這裡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在別人的心中活上一輩子,自己有形的生命或有時而終之,但是無形的生命卻達到永生一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