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提到的幾個名字,像是Horowitz的琴技真是好的沒話說,個人覺得他是在Michilangelli之外不做第二人想的藝術大師.他們處理音樂的細膩程度,可以令人動容.像是Zimerman則是我們喜愛的另一位青壯派鋼琴家.

個人覺得鋼琴的意境不在於多炫技或是多麼有力道,而是予人無限的懷想,韻在弦外,情感豐富卻不溢於旋律之間,真有繞樑三日之感才行,這一部分真的得佩服俄羅斯的諸位大師傳承下來這麼好的詮釋風格.

話說回來,唱片公司應該想的是把好音樂推展出去,而不是一味的想賺錢. 堅守本位主義,當然只能看著世界轉動囉. 像是蘋果電腦目前的行銷策略,推出專輯合法付費下載,或像是telarc公司的線上購買mp3,都是好方法.另一方面,如果能夠給予mp3好保存,有封面的包裝產品,我想我也會買啊......

不過說真的我一直以為聽古典的人都是CD收藏家ㄝ...........很少聽到有人聽古典樂用mp3的.....音效不好啊.....

為與不為

【焦元溥】

一九八七年三月,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在米蘭錄製其唯一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錄音。由於這位傳奇大師的工作時間「只有」週日下午,唱片公司只得週週派專機接送直到錄音完成。事後,製作人感嘆「我們花在這張錄音的錢,簡直可以蓋一座小飛機場了!」

不到二十年,這樣的故事已成天方夜譚。別說唱片公司難以進行特別方案,原本的計畫也多被迫暫停。受卡內基音樂廳委託,於今年一月發表續補版莫札特C小調彌撒的當代權威列文(Robert Levin)便是受害者之一。他在Decca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進行一半便無以為繼。「沒關係啦!想想海汀克(Bernard Haitink),我還能說什麼?」這位當代指揮巨匠分別與柏林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合作的馬勒與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不幸地,同樣處於停滯狀態。

導致古典音樂錄音衰微的主因,正是簡易的翻製技術和盜拷氾濫。對獨奏家而言,首當其衝的便是協奏曲錄音。裁撤古典部後的BMG公司,雖說只賣鋼琴名家紀辛(Evgeny Kissin)便可賺錢,但他仍無法隨心所欲。當筆者詢問為何不錄其精湛絕倫的普羅柯菲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紀辛無奈表示「版權難分,唱片公司獲利又少,我自一九九七年後就沒有協奏曲錄音了。」然而,唱片公司並非不錄協奏曲,而多是選擇新秀壓低價碼,配合名家名團炒短線包裝。利之所趨,導致真正的藝術家無法錄音,令人痛心。

然而,對藝術家最強烈的傷害,並非能否錄製協奏曲,而是錄音曲目大受限制。唱片公司以「他們的眼光」要求旗下音樂家錄製「他們想要的曲目」,音樂家若不是得向主管低頭,就得努力配合宣傳。為了促進銷售量,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往往於音樂會後舉行簽名會———前提是只簽CD!一代鋼琴巨擘怎麼淪落到和聽眾錙銖必較?如果我們還想一聆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就必須體諒其所肩負的壓力。

不願妥協的音樂家,多半只能消極抗議。精明者如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乾脆只錄協奏曲。他寧可十年不發獨奏錄音,就是要把難纏的合約丟還給唱片公司。其他音樂家索性自立門戶,小提琴名家夏漢(Gil Shaham)在小廠找到天空,雙鋼琴天后拉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eque)甚至成立基金會籌畫錄音。這些國際名家的收入其實來自演出,之所以還願在錄音上大費周章,所求的仍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性格。

縱使忠於藝術,難道他們不怕錘鍊多年的心血,最後仍在盜拷翻製中灰飛煙滅?「藝術終究是良心事業。我們相信聽眾的良知,也期待市場終能找出解決之道。」拉貝克姐妹如是說。短短五分鐘即可翻製藝術家一生智慧的結晶,失去的卻是難以估計的音樂寶藏。為與不為之間,正考驗愛樂者的良心與智慧。

【2005/08/3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