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淺嚐最宜"-舒國治手澤]

這個本來應該出現在"捕魚美食河床"的,不過因為配合自己的"舒國治週"相關文章以及書評,就放在這邊集集人氣吧。
 

曾經在年前給朋友賀歲的電子郵件這樣說過:“無論如何,我都希望能認真而且深刻的活著。” 要達到這個要求其實很不容易,但是我覺得我自己的確是以這樣的精神生活著,靈魂的豐富比什麼都重要。

 

深刻的活著其實有個鮮明的例子,就是舒國治。

我看以前舒兄見諸報端或是整理出版的文章書冊,總感覺這即 “人間有味是清歡”;雖然是一派閒散,可是生活中總是有不同的感動與體悟。有的時候感覺就是應該要這麼放空,才能招納宇內的風吹草動與某些漣漪。
 
最近聽了作家的演講,感受更為深刻。每個旅人都會在旅途中有著屬於他自己的感動,這種體會意在言外而不可臨摹,只能揣想而不能照本宣科。我想愛看作家的文字應該就是追求這種境界,去聽演講的也是這種心境才是。
 
嗯,話說得遠了。
 
聽作家演講的時候,在現場才知道這幾年商周的專欄已經集結成冊了。而這半年出版的兩本書籍 “流浪集(大塊)”與“台北小吃札記(皇冠)” ,按照作家的脾性來說應已算是“密集”;不過作家這樣的為難對於讀者來說應該是種福氣。
 
作家追求的不是堂奧之美食,而是隨處即得信手拈來的質樸風味。也就是說,店家應該有料理的獨到之處,或是傳統美食應該具有的原始面貌,一則聊解記憶的饞,一則以解味蕾的饞。
 
小吃的妙處在於“小吃”一番,食不在多,有吃則明;吃了有所理解,填了肚子就足夠;這樣的便利可以供你我再去小吃一番。當然還滿足了作家的張望之欲。
又,作家無意查看報紙雜誌美食手冊等等資料,純粹自力探索,這樣不受外界左右,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中立。另外,作家也不多與店家攀談,對於店家也等於一視同仁,百年老號與半載新店之名都不如自己的味蕾最為誠實。
 
這種品嚐小吃的方式,極為簡單,不禁讓我跳躍性的思考到了米其林餐飲指南評鑑上頭。
 
法國的米其林餐飲指南是美食的指標,對於名列其上的餐廳除了有正式檯面上的評分以外,當然還有檯面下不為店家所知的秘密探訪,包括服務、場地、品質一致性等平日的種種條件,私底下被密探們一一的評定;店家不知道來者何人,對於每一位客人都戰戰兢兢的服務,到了緊張兮兮的地步也說不準。
 
雖說舒老師的吃食與文章並不是為了評比而存在,而這樣的評論也不是媚俗的美食鑑定,單單是一種飲食精神而已。可是這微言大義不也是米其林餐飲指南早先出發時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嗎?
 
我一瞬間有個頗為卡通的畫面:一個美食密探娓娓道來他在“台灣米其林餐飲指南”的心路歷程。哈哈。
 
不過嚴肅一點說,在現今這樣的工商社會,堆砌營造所謂的美食店家有時過於浮夸,往往消費者還要自我把關多所檢視。相形之下,有著堅持的店家或是真正符合脾胃的店家有時反名不見經傳。而這樣的堅持店家倒真的需要多一點掌聲;亦或,對於店家堅持的某些地方也給多一些掌聲,這樣才能夠真正得回食物的風味。這樣我等至少在吃食之際就不會有著那麼一抹愁雲了(像是味精過多、調味擬真的口感、加沙拉油的白飯等皆屬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